2021年7月14日上午,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举办的学术活动——“新文科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层论坛”在腾讯会议成功举行。紧扣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一主题,八位专家在线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本次会议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新福教授主持。
朱新福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整体概况和学科建设情况,并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首先作题为“小说、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批判”报告。他认为历史小说是作家们参与历史建构的努力,是对抗权力话语的制衡力量,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沿袭过程中文化生态的构成要素和发展变化。虞教授以美国文学中的历史小说为例,阐释了小说家如何通过虚构叙事重描历史构图,强调了历史书写的重大政治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的发言题为“外国文学的 ‘新’ 与 ‘旧’: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他分别从“新文科”的含义、“新”的价值考量以及“何为‘跨’?如何‘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他强调“跨”的度与分寸,主张“两个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跨学科交叉与融合。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美国小说主题分析与研究”的报告。杨教授首先回顾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路径,阐释了“9·11”与美国文学的关系,总结出21世纪美国小说三大主题特征:回应恐怖袭击,从本土性和全球性两个方面表达人文关怀;关注美国政治、人类命运和向往和平;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书写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变化,关注人伦道德,进而反观整个人类的命运。
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的发言题为“美国重要文学奖的变化与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通过对普利策小说奖评奖标准以及国家图书奖近几年变化的研究,曾教授认为考察重要文学奖可以描绘出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在建构民族特性和国家想象方面的发展脉络,从而帮助我们反思美国文学表象下的深层次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作题为“遭遇中国——现代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的发言。张教授将“遭遇”一词解释为“不期而遇”,讨论该议题下所涉及的美国诗人诗作。通过梳理美国诗歌对中国表现的四大阶段,张教授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美国诗人对中国的不同认识以及该认识对美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反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以“媒介何以生态——媒介生态学及其启迪”为题发言。周教授概述了媒介生态学的起源、发展、重要理论家及其思想,从媒介与技术、媒介与文化、媒介与符号三个方面考察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历史和理论目标。她指出,媒介生态学从“人”的角度出发考量媒介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荆兴梅教授的发言题为“《玫瑰之名》:关于中世纪激进信仰的历史书写”。荆教授聚焦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转型的文化语境,从宗教狂热、知识狂热、语言狂热等方面批驳《玫瑰之名》中信仰激进现象,探索小说中进步人文主义与保守封建主义的角力,揭示出中世纪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新福教授的发言题为“经典重读:爱默生的自然思想及其影响”。朱教授以《论自然》及诗歌《杜鹃花》为例剖析爱默生的自然思想,强调爱默生对美国自然诗人生态诗学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朱教授就研究爱默生自然思想以及现当代美国自然诗歌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
会议最后,各位专家对参会者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答。
此次会议增强了新文科背景下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为外国文学研究酝酿出更多新思路和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