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下午,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译者行为研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讲座。由我院陈大亮教授主持。
周领顺教授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数所大学客座教授和部分学术刊物特约编委;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原创性构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在翻译中讲好中国故事——记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周领顺"为题,作了人物专访。
讲座伊始,周教授从自身从教经历讲起,概括分享了做学术研究的建议:先规划自己的研究路线,然后搜集与挖掘信息,成为广泛掌握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信息的专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寻找发现问题,从而走可持续的研究之路。在讲座中,周教授使用较多通俗易懂的例子,以小见大,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阐释译者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周教授提出了译者行为研究“以人为本”的亮点和由此导致的翻译行为的复杂性,总结了翻译研究迄今为止的三大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翻译批评发生在翻译内,出发点是文本批评视域,发生时间在“文化转向”前,即语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阶段;第二阶段,翻译批评发生在翻译外,出发点是文化批评视域,发生时间是在“文化转向”后,也即解构主义批评;第三阶段,翻译批评发生在翻译内和翻译外,出发点是行为批评,发生在当下。随后,周教授从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解答了译者行为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接着,周教授从译者行为批评概念的工具性及其对于行为规律的发现和印证、译者行为批评工具性概念的常规应用和多角度融合、译者行为批评工具性概念的拓展与创新、译者行为准则验证式研究及其全面深化、以及译者行为方法论的体系化及其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解读了如何开展译者行为研究。周教授的讲授内容深入浅出,与实际相结合,使在座师生对译者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且引发了同学们多角度的提问与思考。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周领顺教授详细回答了多位师生的提问。陈大亮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强调了翻译研究中方法论的作用,并鼓励师生们从讲座中汲取经验,努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贡献有价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