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日晚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研究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新福教授主持,主题为“话语之魂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来自全国各地400余名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教师、研究员与青年学者旁听了此次在线讲座。

讲座初始,陈众议研究员以《易经》中“天下同归而殊途”这句话为开端,引出对文学研究主题的探讨。他以小见大地指出,不同流派是可以互相兼容、美美与共。然而从现状来看,当今世界仍然缺少沟通与融合的共同意识。就文学研究而言,陈众议教授以作品本体论之争为例,指出本可和平共处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总是互相排斥、无法共存。

接着,陈众议研究员通过回顾文学史梳理了两种文学批评流派。其一是社会历史批评,是最古老的文学批评方法。其二是后来居上的西方唯美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在此流派中,韦勒克提出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认为一切“外部研究”基本不适用于文学。我国的老舍先生同样明确提出文学的特质是“感情、美和想象”。然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则是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因此,陈众议研究员指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价值各有千秋,研究绝不可走极端。

随后,陈众议研究员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历程。我国文学学科大抵仅有百年历史,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首部具有鲜明学科史理念的文学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伴随着“维新变法”和“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纵观新中国七十年外国文学研究,我国文学前三十年虽然基本沿袭了苏联模式,却筚路蓝缕,筑起了外国文学学科建设框架;后四十年西学东涌,却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提供了精神养分和某种先导作用。针对上述部分,陈众议研究员从“民族与世界”的话题出发,指出目前研究的第一大问题:“世界文学”几乎依然是西方文学,其他民族与地区的文学鲜有关注。与此同时,陈众议研究员以村上春树国际化写作、严歌苓“怀旧”背后的“黄祸”论和郭敬明虚构及其“世界主义”倾向三个问题为例,指出文学研究的第二大问题:立场与方法。

最后,陈众议研究员为我们明确了文学研究的三大前景,强调要重视学术史研究方法,注重文学原理的重构,重视融合与平衡。陈众议研究员指出,要构筑我们的文学话语之弧,关键在于如何既不走唯意识形态或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邪路,也不重蹈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老路。

此次讲座中,陈众议研究员为我们总结了目前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讲座内容丰富深刻,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参与会议的近400

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陈众议,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主要从事西语文学与文艺学研究,著有《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文学通史》(未竟)《亲爱的母语》等十余种译著,发表论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