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学术沙龙第二期于2022年6月20日14:00-17:00利用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举行。沙龙得到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朱新福院长、王军副院长、孟祥春副院长、陆洵副院长均出席了本次沙龙,共有来自英文系、翻译系、俄语系、朝鲜语系、西班牙语系等三十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学术沙龙以基地主任陈大亮教授的欢迎词开场,他介绍了沙龙的举办意旨和活动安排。随后,朱新福院长讲话,从组织架构、科研成果、研究方向、学术活动、人才培养等方向回顾了基地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充分肯定了基地取得的成绩,并希望基地能够带动学院其他研究机构的积极发展。学术沙龙第一部分为主旨发言,共邀请四位领域内专家做报告发言。首先,张大群教授以“学术论文翻译:译者有多大自由?基于英汉学术语篇规约的思考”为题,思考了英汉学术语篇的差异问题,梳理分析了文献中对学术论文翻译关注的缺失及其可能原因,以跨学科语料为例,展示了英汉学术语篇题目、摘要等元素在概念维度、人际维度等方面表现出的复杂差异,打开了可能的研究思路。随后,张玲副教授以“《牡丹亭》的英译与海外传播”为题,基于《牡丹亭》多个译本的详细分析,批判性思考了传播效果和翻译策略受到的影响因素、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程度是否总是传播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翻译策略相似的译本其传播效果是否必然相似、时代的变化是否必然造成翻译策略的不同、传播效果好的译本是否必定语言自然流畅、归化程度更高等问题。杨志红副教授的发言题为“文化模因的复制、变异与融合: 以《中国文化的精神》英译为例”,从“模因”的概念入题,介绍了模因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结合《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其英译本的分析,提出并阐释了文化模因传播中复制、变异、融合三种形态及相应的翻译方法。最后,彭文青副教授以“中国典籍传播研究路径——副文本中的比较文学、游戏改编及本地化”为题,分享了自己新近的研究成果。从本土概念推介国际学界过程中的挑战入手,重构和阐释“章回体”、“白描”等中国文学传统中独有的术语概念,创新性提出群像历史叙事(ensemble historical narrative)概念。从新媒体视角入手,分析了《全战三国》游戏本地化过程中独特的返乡(homecoming)现象,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学术沙龙第二部分为讨论交流。首先,孟祥春副院长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提出可以专家保持个人研究兴趣方向的前提下,适度聚焦基地研究领域方向,开展年度选题,有效形成合力,组织层次更高、涉及面更广的活动,联系出版社开辟专栏,扩大基地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应重视人才引进,补充基地翻译研究队伍的后补力量。陆洵副院长对沙龙活动给出了积极的反馈,指出基地为各个语种教师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创造了平台。讨论交流结束后,陈大亮教授总结了沙龙活动,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陈大亮教授从基地负责人的担当和责任出发,谈到凝聚研究方向、基地经费运用、发言安排、专家讲座、高端论坛等基地的未来活动规划,并积极听取与会老师的建议。